谈起渔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然而,渔肥产业给人的印象却是产品名目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效果参差不齐、低价恶性竞争等,目前尚无龙头企业或领军品牌主导市场,养殖从业者极易被五花八门的宣传手段或超低的产品价格所诱导。
而这里有家企业在渔肥市场坚守25年,从创立之初便精准定位于发酵型藻类营养素,并围绕这一细分领域持续研究与创新,先后取得近30项发明专利,获得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始终站在渔肥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他就是鹤山市新的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简称“鹤山新的”)。
日前,本刊有幸拜访了鹤山新的背后的传奇人物——杨雄,通过这位技术型老总的讲述,为大家展现出鹤山新的公司的前世今生。

鹤山市新的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雄
回顾过去:
25年专研藻类营养,2022年销售额增长20%
记者:鹤山新的自1998年创办至今已走过第25个年头,能否介绍一下这些年的重要发展历程?
杨雄:鹤山新的目前属于“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母公司广东省新的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广东新的”),从1998年开始筹建,2001年领取营业执照之后入驻广州天河科技园,2004年成立博士后工作分站,是当时天河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的8家支撑企业之一。
广东新的是水产养殖行业藻类有机营养产品与技术的开创者和革新者,1998年开始研发低分子有机型藻类营养素,2000年产品和技术定型,从此藻类营养产品进入了高效、清洁、环保的高新技术产品阶段,并走出借用农用化肥、畜禽废物作原料生产藻类营养产品的状态。经过二十多年,公司发酵型藻类营养系列产品成为了行业的主流,推动了行业进步。
2006年,我们成立了鹤山市新的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广东新的的全资子公司正式落户鹤山市,公司以研发、生产新型藻类有机营养素和有机水溶肥为主,目前正在为水产养殖业的头部企业提供产品配方定制及生产服务,促进了水产品和农产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2年至今,经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及广东省科技厅的批准,我们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共建了2个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还建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广东省江门市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是推进行业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这些年来,我们在藻类营养这一细分领域持续研发与创新,陆续取得近30项与肥水、培藻、发酵型培藻膏相关的发明专利,获得“22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技术推广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同时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2项、省级名优高新技术产品2项,并承担了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2项等。
记者:这么多年来,鹤山新的始终致力于培藻膏这一细分领域的研发与生产,是什么支撑着您一路走到今天的呢?
肥水、培藻是水产养殖最基础的环节,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早些年这一环节却被大家所忽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涉猎。而我们从科研院所出来做企业之后,就把企业的主营业务定位于这一基础性环节,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的研发技术优势,为行业提供优质的高性价比的肥水、培藻产品,帮助养殖从业者打好基础。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做藻类营养的基础研究,以及培藻膏的配方技术研发和生产,特别是由我们自主研发的发酵型培藻膏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可,用户的信赖与支持是支撑我们一路走到今天的最大动力。
记者:鹤山新的这些年在市场营销上有什么变化?2022年市场表现如何?
杨雄:我们开始是直接对接终端养殖户与经销商,近十年来逐渐转变成为头部企业做配方定制和生产服务,发挥双方各自在技术与渠道上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目标。去年,我们年产发酵型培藻膏及有机水溶肥等藻类及植物营养产品2万~ 3万吨,占据了发酵型培藻膏很大的市场份额,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20%左右。
记者:鹤山新的侧重于培藻膏配方技术研发与创新,目前有哪些突破和亮点?
杨雄:我们每年都会对产品进行升级迭代,特别是在发酵型培藻膏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扎实的。相对于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膏肥,发酵型培藻膏是比较特殊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品类,其原料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天然有机质和蛋白质,经过发酵、酶解等一系列工艺加工而成,因此,在市场实际应用中,发酵型培藻膏的作用效果比较安全、高效、持久,产品的特色及辨析度比较明显。
我们所有的发明专利基本上是围绕发酵型培藻膏的,其中,由我们选育成功,并保藏在国家菌种库的优质发酵菌种有6 ~ 7株,这些菌种都是我们经过长时间驯化、选育、纯化、鉴定、分离出来的,这对于发酵型培藻膏的研发创新是基础,也是最大的亮点。可以说,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好的工具,而能够发挥各种功能作用的菌种、菌剂就是生产发酵型培藻膏的工具。
今后,我们还将坚持把精力和资源集中于发酵膏肥、粉剂肥料、液体肥料板块的研发生产,让这些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每年都有创新与升级,并朝着更加高效、稳定的效果以及更高的性价比方向去努力和延伸,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鹤山新的研究员正在做实验
记者:工艺与设备匹配是产品创新的前提条件,那么鹤山新的在发酵工艺上有何改进?又是如何确保产品实际应用效果的?
杨雄:我认为,发酵工艺的关键因素包括发酵时间、温度、氧气、水分、碳氮比、氮磷比等,各种发酵技术参数必须严格把控,不同的参数对产品功能效果都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品控、设备、操作经验以及人员素质等各环节的高度契合。同时,发酵、配料、灌装的专用设备的设计、安装、调整、优化等方面,对整个产品质量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们的生产线是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创新、升级、优化而逐步稳定下来的。
为此,我们每年在技术研发、设备升级、人员培养、检验检测上的资金投入占到整个市场销售额的10%以上,重大设备升级改造时甚至超过20%。
此外,在产品质量把控方面,我们不仅对各种技术参数把关严格,而且在每个生产环节都会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测,确保每一批次产品都能合格达标出厂;同时,在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必须先在公司的实验基地进行中试,对产品质量和效果进行验证评估,合格才能正式上市,后续还会根据不同地区收集到的养殖数据和客户实际使用反馈进行配方上的微调。
记者:鹤山新的注重人才储备和培养,目前在人员架构上是否完善?
杨雄:我们目前拥有正高级人才2名,副高级人才1名,产业工程师1名;从学历层次来看,现有博士2名,准备进站博士后3名,硕士4名,技术团队人员占公司总人员的30%以上,当前人才储备还是比较充足的,人员架构布局较为完善,能够为终端企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肥水培藻产品。
展望未来:
创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未来两三年,鹤山新的有哪些战略性发展规划与部署?
杨雄:今后,我们将会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现在已经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开始进行相关规划设计,并且在未来两三年内,我们还将继续筹建90亩的生产基地,满足当前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鹤山新的厂区图
记者:渔肥经过多年的演变,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有着怎样的前景?
杨雄:过去,农户一般把鸡粪、猪粪、尿素、碳铵等传统肥料作为渔肥使用,经过多年发展变革,农户、企业、政府等上下游人士都已意识到农家肥、化肥等对生态环境存在污染与破坏,而通过发酵、复配加工而成的渔肥产品能够把控各种有害指标,相对而言更加安全、高效、环保,对整个水产养殖行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渔肥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将会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