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20-18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国内最大的罗非鱼种苗生产基地之一——茂名市三高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0/29 10:29:58

三十年栉风沐雨,茂名市三高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高”),从简陋的小渔场已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罗非鱼种苗生产基地之一,该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起第一个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非鱼首席科学家共同合作的研究团队,致力于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

而被誉为“渔王”的农民渔工李瑞伟也成功转型为育种养殖专家,合作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0多项。他的罗非鱼种苗和成鱼均获评“广东省名牌产品”,带领罗非鱼养殖业积极融入农业现代化大潮,为茂名市成为“中国罗非鱼之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子承父业努力钻研罗非鱼

初见李瑞伟是在他的办公室——办公楼一楼一个离鱼塘最近的房间。聊起工作,年满六十的“渔王”还露出孩童般的热忱:“养鱼半辈子,不仅要让‘养鱼’变成令人羡慕的职业,还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条鱼、爱上这条鱼。”

在李瑞伟只有5岁时,他的父亲李鸿泰已成为中国第一批罗非鱼养殖人,每天带着他喂鱼、抓鱼,让其伴鱼成长,终以渔为业。长大后,李瑞伟也成为了茂名市水产局下属的淡水良种繁殖试验场工作的一名渔业工作者。

李瑞伟1995年下海,成立三高基地。“下海开始时很艰苦,从事种苗生产,关键是罗非鱼原种的引进,所以当时关于原种引进这一块,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刚成立时,三高仅逾百亩水面,主要从事罗非鱼种苗生产。李瑞伟感觉到,中国的罗非鱼一定要养良种罗非鱼。他辗转找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当时研究中心院士夏德全从美国引进了奥本品系尼罗罗非鱼。由于这条鱼种质优良,李瑞伟也想引进。“但是在当时,我们是小小的种苗厂,他们是国家淡水中心,换句话说谈何容易。”

“去了好几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用努力说明茂名养罗非鱼是最合适的地方,也是全国产量最大的地方,后来(他们)决定把这条鱼引进到三高良种繁殖基地。”李瑞伟谈到,这条鱼不仅给基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地方带来了很明显的社会效益。

这条鱼引进以后,三高不断改良,在改良的过程中,科技人员在1997年引进了第二条奥本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经过品种改良后,与此前引进的奥本品系尼罗罗非鱼配对杂交生产,苗种投放市场,养殖户养的鱼长得快、效益好,很受欢迎,因此,三高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基地达到2000多亩。

为了更好地保障种鱼的优良性状,1996年李瑞伟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夏德全等专家多次来茂名现场指导。2002年,李瑞伟精心经营的养殖场被评为粤西第一家省级罗非鱼良种场。2004年,申请获得在建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资格,同年10月,“三高奥雄”牌奥尼鱼苗荣获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称号。

培育“超雄鱼”新鱼种

如何培育“超雄鱼”新鱼种,让鱼转性!这是李瑞伟的繁殖基地面临的一次新的挑战。

李瑞伟介绍,他购置了微卫星跟踪监控设备,请来了专家和技术人员,又长期接受广东海洋大学的实习师生到基地,还高薪聘用大学毕业生到繁殖基地工作。那些日子,他吃住都在鱼塘边,从取卵到孵化,到幼鱼苗的筛选,哪一个环节都不敢松懈。盛夏,他顶着高温在孵化车间精心呵护着鱼苗,冬天又冒着严寒为鱼苗搭铺塑料薄膜防寒冻。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2007年,在“超雄鱼”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养殖基地将原先奥本尼罗罗非鱼的雄性率由95%提高到99%以上。这个科研成果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养殖利润。而李瑞伟也以奥本品系良种罗非鱼当年养殖尾重达1公斤的成绩刷新了世界记录,成为一代“渔王”。

带动村民推广养殖罗非鱼

李瑞伟公司生产的鱼苗远销全国各地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多年来,他坚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亲自走村串县,推广和普及罗非鱼养殖技术。李瑞伟说,在三高良种养殖场的带动下,附近的村民大都搞养殖。有许多村民都是先来养殖场拿鱼苗,等鱼长大卖了才来付鱼苗钱。近年来,他免费分期分批为家乡的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了茂名1800多户农户养殖罗非鱼。李瑞伟说:“三高养殖场与附近村民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养殖场遇到生产任务重应付不过来的时候,村干部和村民会主动来帮忙。”

通过政府和李瑞伟等企业家数十年的努力,茂名罗非鱼养殖面积达26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年出口量超7万吨,出口额超2亿美元,罗非鱼养殖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省的1/3,茂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优势区域和出口加工基地,是当之无愧“中国罗非鱼之都”。

扩展国内新消费渠道

目前,李瑞伟又在构想:伴随当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半成品的罗非鱼片在国内消费市场是否将会迎来更大商机。他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在中国许多个城市搞调研,了解当前中国家庭消费的需求。他发现了当前的三大变化,第一是冷链技术已经突破;第二是物流走进千家万户;第三是消费群体发生改变。

目前他正在筹建一个加工厂,日加工量可达2万斤,可消化3500亩鱼塘养殖产量,解决100多人就业。李瑞伟称,“这样的经验可以复制开去,十五个工厂就可以带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同时,他强调,伴随大家对食品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实现养殖加工智能化,“谁养殖,谁加工,在哪个塘养的,怎么养都让顾客看到,这样建立起品牌,再将茂名的品牌推出去,除了原味鱼片,还可以带领一些食品专家开发更多风味产品。”

分享到微博: 新浪 腾讯 网易 搜狐 凤凰

旺旺好渔资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恩康药业

中农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