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20-18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海大“罗非鱼链球菌病”综合防控取得突破

发布时间:2016/8/16 9:28:06

     2001年,挪威吉诺玛公司将吉富罗非鱼引入中国,在海南进行了商业化生产,此后,罗非鱼在中国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2015年中国罗非鱼总产量已达160万吨。但是,经历了十五年的发展,罗非鱼产业现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一、罗非鱼养殖现状
  
  养殖区域分布: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是我国罗非鱼的主养区,2015年养殖产量占比分别为38%、18%、25%、10%、7%左右,在养殖模式上,以立体养殖和池塘精养为主,鱼虾混养的产量占比不高。
  
  气候因素的影响:罗非鱼适宜的生存水温15-35℃,低于12℃时就有冻死的风险。2008年的冻灾给罗非鱼产业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养殖总产量从2007年的113万吨下滑到2008年的95万吨。
  
  终端消费市场:罗非鱼产业对出口的依赖很大,从2007年到2013年,出口量持续增加。但是近三年来,出口量维持在40万吨左右,且有下滑的趋势。这也直接导致了罗非鱼的价格行情在低位徘徊。
  
  疾病流行情况:从2009年开始,罗非鱼链球菌病在全国大规模爆发,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殖生产和食品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

  
  二、罗非鱼疾病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有多种水生动物感染链球菌,如牛蛙、大鲮鲆、宝石鲈、卵形鲳鲹、齐口裂腹鱼、红尾皇冠鱼和罗非鱼等。由于我国罗非鱼养殖规模大、病害最为严重,从而引起广泛重视。
  
  2008年之前,广东各养殖区域发病池塘中,分离出的病害多为海豚链球菌;2008年张新艳等首次报道无乳链球菌为广州地区罗非鱼暴发病害的病原菌。卢迈新等2010年在广东及海南省发病的罗非鱼中分离到无乳链球菌;随后几年中各研究机构对罗非鱼感染链球菌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及初步的分析,均表明无乳链球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且感染罗非鱼的无乳链球菌以Ia、Ib、III 型血清型为主。广东、广西、海南三省Ia 型占95%以上,国内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均证实Ia 型为我国感染罗非鱼链球菌的主要血清型。
  
  2016年5月,海南部分罗非鱼养殖池塘开始发病,到6月中下旬,广东、福建各主养区均暴发疾病。7月份统计海南、茂名、湛江、漳州等罗非鱼主养区的发病率超过70%,死亡率10-80%不等,整体死亡率25%以上。
  
  发病池塘的病鱼,表现为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眼眶或口腔充血,肛门红肿,游泳失衡、翻转;解剖可见胆囊肿大、肾脏严重肿大、肝脏增大苍白、肠道出血等。病理观察到鳃充血、鳃上皮增生、融合、结构崩解,肝脏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肠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等。

三、链球菌病流行规律及发病原因分析
  
  (1)苗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从链球菌病的传染方式来看,鱼体、水体、饵料及粪便均可传播,苗种传播可能是各养殖区域之间的主要传播方式,同一养殖区域或以水体、病鱼传播为主。
  
  2007年,首先在海南部分区域发现链球菌病,发病率在10%左右,2008年报道的链球菌病也基本集中在海南区域。2008年的雪灾,导致了除海南外大部分区域的罗非鱼被冻死,苗种成为稀缺资源,这一年,海南苗在几大罗非鱼主养区域开始扩散,同年,在苗种与池塘水体中,均检测出链球菌。2008年,海南区域的链球菌病出现增强趋势,同时,在其他主养区也陆续暴发链球菌病,2009年,链球菌病在全国范围爆发,发病率高达80%,死亡率达40%以上。
  
  (2)经口感染是链球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链球菌通过皮肤伤口、鳃或皮下、肌肉组织进入体内造成感染的概率是较低的。
  
  近来的研究表明,罗非链球菌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为经胃肠道感染。链球菌经水体、饵料等进入鱼体,在胃肠道粘膜上富集,链球菌不但可以抗胃肠道的酸性pH环境,还可以在这些部位的上皮细胞尖部、细胞质和黏液层上繁殖;随着感染的加深,胃肠粘膜上的细菌数量逐渐增多,然后随体液循环进入各组织脏器内,通常先入侵脾脏、随后进入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进一步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导致脑膜炎,破坏鱼的脑神经。链球菌经胃肠道黏膜成功入侵的几率,与升高的环境温度和较低的水体溶解氧有重要关系。
  
  (3)高温是罗非鱼链球菌病暴发的主导因素
  
  链球菌一般有一定的潜伏期,如遇水温升高、溶氧降低、水质恶化、鱼体质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就会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罗非鱼在水温32℃以上时易暴发链球菌病,这可能与罗非鱼在高温条件下的免疫力受到强烈抑制有关。在高温条件下,罗非鱼的部分免疫指标——S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AKP活性(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高温情况下链球菌更易对罗非鱼的肝脏、肾脏造成损伤,如35℃时无乳链球菌溶血能力5倍于29℃时,这就是高温期罗非鱼发病率与死亡率急剧增加的原因。
  
  (4)水质恶化是链球菌病反复发作的核心原因
  
  通过对罗非鱼养殖池塘鱼体、水体链球菌检出结果,与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检出链球菌并不一定表现出发病症状及造成死亡。但是,当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链球菌病就会爆发;而且感染链球菌的罗非鱼养殖池塘,其死亡率随着氨氮、亚硝酸盐的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这可能是氨氮、亚硝酸盐抑制了罗非鱼的免疫活性,显著降低了罗非鱼的免疫力,增加了链球菌的易感性。同时发现,池水pH值偏低、溶解氧偏低与链球菌病的发复发作高度相关。


  
  四、链球菌病的防控措施
  
  (1)苗种免疫增强
  
  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存在种间和个体差异,因此,可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来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系。
  
  海大罗非苗+海大养殖方案,发病率降低48%
  
  海大罗非苗,经过多年针对性的选育,显著提升了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水平,同时,可延长感染到死亡的持续时间,这为养殖生产中药物防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2016年,海大罗非苗的养殖效果数据显示,其发病率降低48%,即使发病,发病池塘的平均死亡率也降低10%以上。
  
  (2)养殖环境调控
  
  在养殖环境调控上,一是水温控制,可以在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植物或是搭建遮荫网,降低池水水温;二是使用海联科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等进行水体消毒,控制水体链球菌浓度,减少病原的水体传播;三是增加使用“海联科藻源素”、“爽水宝”等产品培育池塘水质,增加水体溶解氧,维持水体pH处于弱碱性范围,以降低链球菌的感染几率;四是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减少对鱼体免疫力的影响。
  
  (3)鱼体体质增强
  
  通过对鱼体肠道、肝脏的保健,可以增加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有效减少链球菌的感染及感染后的死亡率。如定期使用“海联科3505”、“肝肠利健”等,均可有效修复肝脏损伤,维护肠道健康,减少链球菌从胃、肠道的入侵。
  
  近年来,在链球菌病的流行规律、病原特性、防控切入点与防控时机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显著成效,结合海大抗病育种的苗种、结合水质调控与肝肠保健方案,链球菌病是可防、可控的。

分享到微博: 新浪 腾讯 网易 搜狐 凤凰

旺旺好渔资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恩康药业

中农华威